内容标题

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及遗传方式

  

    在前面品种分类章节中,已比较详细的叙述了面类小鹦的含原始种的这十八种单基因品系(绿桃可称为品种),这一章节将再行阐述这18种单基因品系,各自的特点及遗传方式。不过在表述各类型的遗传名称之前另外再搞清楚一点,即生物的表现性状是不能直接遗传给后代的,表现性状是由基因控制,所以,只有通过基因的遗传,后代才会有各自的表现性状另外后代表现出的性状要视亲本类型而定。这是基因与遗传学的重点。

以下为本人自已制作的表格图片,以下将予以说明。

 

  上表中除第17、18两种单基因品系,国内较为少见外,其它品系的鸟只国内已均有爱好者饲养。了解这些品系的名称和遗传方式后,再来解释一下遗传方式以及各品系遗传方式的特点、区别及关联。

显性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受显性基因的控制在来自父母各一方的一对染色体上,两个同型显性基因成对存在,或与其它基因等位基因存在时,会显现出来的遗传方式,称为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方式可分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与镶嵌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

    表现为在遗传过程中,某个基因的性状并不表现出来,而有可能“隐藏”于基因内,除非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都给子代遗传了此基因的情况下,会在子代身上使此隐性基因得到表现。隐形遗传又分为伴性遗传和非伴性遗传。

伴性/隐性遗传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遗传。伴性遗传与从性遗传、限性遗传,都属于性相关遗传(sex-related ingeritance),但后两者不在此章节的说明范围。

不完全显性遗传

    又称为半显性遗传,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互相作用后,后代会出现不完全显性表现,并出现性状分离的遗传方式。说简单点,就是与不同基因搭配,后代会出现界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状的遗传方式。

共显性遗传:

    也称为等显性遗传,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染色体各自携带的表现性状,在其后代个体中都能够共同得以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

多因子遗传

    遗传学上通常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而将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微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称为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基因的遗传则称为多基因遗传,也称多因子遗传

 

关联品系的遗传方式及特点

一;上表中深色系和紫罗兰系及浅色头系三种,都属于显性遗传方式中的半显性(不完全显性)遗传类型,这类基因的特点,是与同类型品系或相同遗传类型的鸟配对后,后代的羽色会进行中和,产生界于亲本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羽色,后代羽色表现,我称之为融合性的表现性状。

二;淡绿系和浅蓝系这两个品系比较特殊,从基因来源上来说,两者来源于同一基因种源的部分蓝化基因(parblue),而变异方式上来说,淡绿系属于 Aqua blue 变异,浅蓝系属于Turquoise blue变异。这两个品系与已成为一个独立羽色品系,但却未单独成为一个基因品系的荷兰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这两种属于隐性遗传的品系与荷兰蓝基因搭配,会出现“共显性遗传”的表现性状。

三;黄化和澳洲肉桂这两个品系,也非常特殊。澳桂的表现性状与美桂有相似之处,但抑制黑色素的基因作用方式却与黄化类似,在等位基因上,两者可以同存,在后代表现上,两者可以共显。两个品系虽然都属于隐性遗传方式中的伴性(性联)遗传类型,但这两个品系亲代配种后,后代却具有共显性基因的遗传表现性状。

四;至于显性与隐性遗传,遗传方式已解释的很清楚了,在这儿就不再加以赘述了。而关于长羽种这一品系,严格意义上来说,其遗传方式是多因子遗传,这种遗传也称为多基因遗传,这是因为这个品系的遗传,在不同染色体上有两对以上甚至多对基因,来控制基因的表现性状,但这仅仅是指遗传而已。基因及表现性状上来说,这一品系本人还是将其列为单基因品系。因为国内这一品系不普遍,本人在这儿就不再详述此遗传方式了。

五:经常有鸟友问我,显性派特基因是否能携带,在这儿再赘述一下,显派基因分单、双基因,在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上,会有派特、非派和无趴派三种。其中,无趴派是指自身派特性状表现不明显,但在趾、趾甲、腿根羽等位置会有区别于非派特的性状表现,后代也会有一定的概率出到派特,但相对来说,这些后代趴度不会很高。

                       

以上章节内容由www.cpb-lb.com网站原始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1月8日重新编撰 

             

浅谈闪光小鹦品系变异与分辨
常有新手提问闪光小鹦如何分辨,希望此文能帮助到各位!!
闪光(Opaline)是1997年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具有遗传性变异特征的品系。最初是由一只带黄化基因的公绿桃 X 绿桃母,所配对后,诞生出世界上第一只闪光小鹦。
此变异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1:头部的红色范围扩展至颈部。
2:身体颜色变浅(这里指同样条件下,需考虑暗色基因会影响到羽色的深浅)。
3:后腰(Rump)几乎全绿色。
4:尾羽的蓝色区与黑色区由黄色与红色取代。


大家可以从上图做比较,左边为土小鹦,右边为土闪光小鹦。
注意上述四点所提到的部位。
————————下面这段是分辨重点————————

接着我们着重于后腰的分辨!!
为什么只着重于后腰,因为这里受到的干扰因素最少,而且幼鸟第二排尾羽爆管即可分辨!
最棒的是,后腰的羽毛在中鸟期跟熟鸟期不會发生太大的变化。
原生种的小鹦后腰部位只存在黑色素,与结构色搭配后表現出蓝色的表现。
而闪光变异品系在此部位造成黄色素的生成并取代部分黑色素,所以表现为绿色。
(如果上述无法理解,請google鹦鹉的羽色組成!)
...........上面这段是分辨重点.............
接着看黄红目闪光
由于黄化变异作用,黑色素的产生被阻断。
所以左图一般黄红目本来蓝色的后腰呈现白色。
而右图黄红目闪光本来绿色的后腰呈现黄色,同身体色。
这里提到的(本来)对照的是土小鹦与土闪光。


接着在黄红目的基础上加上不完全蓝化,也就是乳白。
由于不完全蓝化作用,使红黄色素不完全消失。
左图一般乳白的后腰依然呈现白色。
右图后腰则由上述黄红目闪光的黄色转为乳白色,跟身体色调相近!
所以分辨苦手的乳白闪光只要看后腰是否白毛即可。
当然,如果这只乳白太偏白甚至接近纯白,还是会造成分辨上的小困扰。


接下來是美国肉桂,也就是Cinnamon。
一样能从后腰快速分辨出是否有闪光的表现。
左图后腰呈现蓝色,右图后腰呈现绿色。
(由于图片较难收集,右侧的闪光带了一个暗基因,颜色会偏暗)

 

下图为澳洲肉桂,这个变种品系名称很多,目前主流用法称作Pallid。
最早是称作Australia cinnamon起源于澳洲,也有部份地区称作Lime。
国內都叫肉桂,小弟则习惯称作莱姆(Lime),以方便跟美国肉桂做区別。
这个变异品系与美国肉桂沒什么关系。
分辨的方法也是一样能从后腰简单看出来。

 

下图为派洛,由于此变异的作用位置随机,经常会出现在尾羽,或是头部。
会造成辨识上的困扰,但我们还是能从后腰区別出两者来。

 

下图为金丝,一样能从后腰表现分辨出闪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幼鸟期,如果加上DD表现的时候,
从后腰会很难分辨出是不是闪光,而金丝的表现,又会使尾羽看起來很像闪光。
小弟认为,丝的变异在闪光里是最难分辨的。

 

第二文本内容由台湾论坛sasafu版主原始创作

www.cpb-lb.com整理编辑

2014年12月16日

        

版权所有www.cpb-lb.com 牡丹鹦鹉主题网站